新生入學FAQ
- 我的孩子很聰明,跳級入學嗎?
-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?
- 孩子回家不會分享學校的生活該怎麼辦?
- 伴讀可不可以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呢?
- 上學時很快樂,但為何在家裡還是會哭鬧?
- 孩子哭著不上學該怎麼辦?
-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如廁訓練?
一、讓孩子帶熟悉的東西到學校
家長可以讓孩子帶著自己熟悉的東西上學,包括毯子、玩偶、家人的照片、故事書等,減少孩子的焦慮行為,提高孩子的安全感,並協助教師瞭解孩子的喜好、增加與孩子的話題,這樣就比較容易克服陌生的人、事、物所帶給孩子的不安與焦慮。
二、幫助孩子紓解不安的情緒
如果孩子不想上學或是恐懼上學,家長應該以孩子的角度出發,傾聽、接納孩子的感受,家長可以說:「你剛去讀書,有點不習慣陌生的地方,沒關係。」具體接納孩子的感覺,引導孩子願意說出在園所遇到的挫折,或是心裡擔心的事情,也可以和孩子聊聊,讓他感受不同於家庭生活的學習樂趣。
三、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
現代家庭成員少,孩子比較缺乏同儕互動的機會,因此,結交新朋友,最好的方法是帶領孩子參與團體活動,而通常人緣好、受歡迎的孩子,具有比較多的正向人格特質,如:懂得關照別人、尊重別人的看法等,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,利用機會加以輔導,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,及如何面對競爭與衝突等。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多機會與小朋友互動,解除孩子上學的不安與焦慮,提升上學的意願和樂趣,使他對所屬的班級,有歸屬感與認同感。
四、主動與教師聯繫、配合
家長可主動和班上的教師討論,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或恐懼的來源,一起設法解除孩子的不安因素,例如,孩子害怕參與團體活動,便可以跟教師溝通,在團體活動時,允許孩子先在一旁坐著觀看,過一陣子之後,當他了解活動或遊戲規則,或與其他孩子較為熟悉,也許就會想加入了。
父母無法陪伴孩子在學校的時間,所以會期待孩子回家主動分享學校生活,但是分享這件事,對孩子而言是需要學習的。父母在提問時,常常只是一句:「你今天做了甚麼?」,這個問題太過開放了,因為一天的生活這麼長,他做了那麼多的事情,會讓他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,且對於他沒有興趣的事情,也可能就忘了。所以不妨將範圍縮小,提出更具體的問題,如:「你今天有畫畫嗎?」「你今天有聽故事嗎?」「你今天和誰一起玩遊樂場?」在聆聽孩子分享時態度要愉悅,不要有太多的批判,對於孩子有進步的地方,也不要吝於讚美喔,這樣孩子會更喜歡與你分享喔!
孩子甫入新環境學習,父母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,難免會有不捨,但是留園伴讀並不利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,因為孩子無法將焦點擺放在學校有趣的事物上,會減少孩子和老師建立關係及情感的機會;且對其它沒有家長伴讀的幼兒而言,也是心理的一大挑戰,因此,不妨放手讓孩子的學校學習成長,用更樂觀的態度去看待。
孩子在面對新環境能夠很快樂,代表已經適應了新環境,但是回家還會哭鬧可能原因有二:一是要向父母撒嬌,希望能獲得父母更多的陪伴,表達他的內心捨不得離開父母的情緒;二是在學校人際互動或學校的學習上可能遭遇到困難,此時父母不妨教孩子一些認識新朋友的技巧,並瞭解與同儕互動、學習的情況,與老師的雙向溝通,是帶領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很重要的互動。
孩子哭鬧大部分是因為捨不得離開父母,所以哭鬧是正常的,此時父母的態度便影響孩子這段分離焦慮期的長短;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,可以在書包內準備一張照片或一樣他熟悉的物品,讓他在學校能有依附對象;放心地將孩子交給老師後,用愛但堅定的語氣與孩子道別,告訴孩子雖然需要暫時分開,但是你對他的愛是一樣的,你也會很想念他,所以會在約定好的時間來接他(父母務必在約定的時間到學校接孩子),愉快地向他說再見,您的放手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喔!每個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因為個別差異,所以時間的長短不一,請您以開放的態度陪伴孩子,請勿與其他孩子做比較!
一、寶寶如廁訓練的時機:
夏天是脫掉尿布的最佳季節,積極有經驗的父母或照顧者,可以從寶寶出生第一次換尿布開始,就為未來的如廁訓練作準備。細心的父母很快就會發現,孩子的生理是有規律可循的,只要稍加注意孩子的作息、表情、哭泣或發聲,就能辨別、預測、判斷孩子的需求,了解孩子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回應,這樣就能培養親子間的默契。有了默契後,再逐步依序進行把尿、把屎的工作,間接引導孩子使用便器排泄……等,通常孩子平均可以在一歲半至二歲半左右,順利完成初步的如廁訓練。
二、訓練如廁時的步驟與準備:
1.了解孩子的發展,家長可以從經驗中預測時間,給予如廁訓練的預備。例如:觀察他尿布是不是可以保持乾燥2小時?或是可不可以從孩子臉部的表情或身體語言,看得出來孩子是否表達想尿尿或大便的肢體語言?如果具備了以上的能力時,這就是訓練的時機點了。一旦發現孩子有尿意或便意,或是差不多已間隔約2小時,就主動帶孩子去廁所,讓他坐在小馬桶上。
2.預備尺寸合宜的小馬桶,讓孩子舒適如廁。
3.多準備方便穿脫的褲子,尤其是剛拿掉尿布的時候,由於孩子還無法將排泄器官控制自如,所以褲子的使用量會很大,一旦發生褲子不夠了,只好又再包起尿布,如此豈不前功盡棄。
4.當孩子有抗拒或是不愉快的表現時,照顧者要敏銳排除狀況,否則容易造成孩子憋尿或憋便的習慣,可能造成無法順暢排泄,影響健康。
5.記得每次便後要沖水,利用讓孩子自己沖水,當成鼓勵來增強孩子的如廁自理能力。
6.每次便後都要帶孩子一起洗手,不要因為孩子的手沒有接觸到就不必洗。
7.先讓孩子從簡單的脫褲子動作開始練習,穿褲子難度較高,可先讓孩子坐著,由家長帶孩子念口訣:「一隻腳穿洞洞,二隻腳穿洞洞,站起來,把褲子拉高。」最後由大人協助整理的動作。
三、 訓練如廁時的態度:
1.注意保持正向愉快的態度,讓孩子能夠輕鬆愉快如廁。當您幫孩子換洗尿布時,是否與孩子有良性、正向互動?例如:「哇!寶貝,你ㄜ臭臭嘍!我們來換布布。換好了,好舒服!」
2.父母對排泄物不要太大驚小怪,對於尿褲子或尿床的情形要耐心清理,不要因此造成孩子對排泄的緊張、焦慮或罪惡感。
因為生理成長的需求,我們都需要正常的新陳代謝,嬰幼兒大便、小便次數頻繁,在初期育兒工作中,處理排泄物頗為吃重,有些大人對於我們人體化工廠排泄出來的大便、小便常表現出嫌惡的態度,看完上面的提醒,您覺得「如廁訓練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?也許是,也許不是,但是,我們應該要保持愉快正向的態度,才會有利於孩子如廁學習的經驗。